




在时光的长河中,总有一些味道,如同闪烁的繁星,照亮我们心底柔软的角落。对于许多人来说,粽香便是这样一种独特的存在,它承载着浓浓的乡愁,一口软糯,包裹着家的味道。
随着端午佳节的临近,大街小巷里,艾草的清香与粽叶的芬芳交织在一起,那熟悉的味道,让漂泊在外的游子们心中泛起层层涟漪,勾起了他们对家乡的深深思念。

清早,在花桥乡源尾村坵地自然村,村民杨有花从池塘边采摘回最新鲜的粽叶,宽大的叶子带着夜的凉意与自然的清新,散发出阵阵清甜的香气,成为包粽子不可或缺的材料之一。经过一系列清洗、烧碱、淘米、浸泡等环节,包粽子的前期工作已经准备就绪。

杨有花的包粽手艺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好,只见她灵巧地拿起两片粽叶,轻轻一卷,形成一个小漏斗状,先铺上一层糯米,再放上让人垂涎欲滴的馅料——或是甜而不腻的红豆沙,或是咸香四溢的五花肉与咸蛋黄,最后再覆盖一层糯米,用粽叶紧紧包裹,用麻绳仔细缠绕,不一会儿,一个饱满的粽子便成型了。“小时候跟着母亲学包粽子,就觉得很有意思,自己也跟着学样。”杨有花说,如今,儿女在外地工作,很少回家,每年端午前,她都会寄去粽子,让孩子们尝一口想念已久的家乡味道。

柴火灶里的火苗舔舐着锅底,咕嘟咕嘟的水声中,粽香开始肆意蔓延。揭开锅盖的瞬间,白雾升腾,粽子出锅了,解开绳子,剥开粽叶,晶莹剔透的糯米泛着油光,紧紧包裹着馅料,咬一口,软糯中带着馅料的醇厚,甜的甜蜜,咸的鲜美,让人回味无穷。
如今,在异乡的街头,虽然也能买到各种各样包装精美的粽子,但是却少了一份家的味道,少了亲手包制时的那份温度与情感。那些年,与家人围坐一起,包粽子、话家常的场景,成为心中温暖的记忆。

粽香里的乡愁,是文化的传承,也是情感的寄托。它让我们无论身处何方,都能通过这一传统的习俗,找到归属感,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。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,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,尝一口软糯的粽子,用心去品味这份浓浓的乡愁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