案例一
松溪县旧县乡农村道路改建 铺就乡村振兴路
背景情况:近年来旧县乡紧盯民生实事落实见成效,把群众小事当成大事、办成实事,凝心聚力解决了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急难愁盼问题。随着村民出行需求增加,有村民反映旧县乡大黄沙村道路狭窄且路面损毁严重,给出行的车辆、行人造成不便,存在较大的交通安全隐患。且该条道路是进村的必经之路,道路拓宽修复便成了大家“急难愁盼”的头等大事。旧县乡立即组织人员对该区域进行拓宽修复,目前该项目已全面完工,受到附近村民的一致好评。
主要做法:一是科学规划征集民意。抓好统筹设计,广泛听取群众意见,全面把握群众愿景,深入研究论证具体落实措施,让农村通户道路硬化工作“入乡随俗”。二是因地制宜采取高质量措施。该项目总投资20万元,路面从3.5米拓宽至5.5米,灵活选用硬化形式,分析该条道路的条件、资源、规划、发展定位,采用沥青混凝土、水泥混凝土、水泥预制板等多种材料,采取多样化的硬化形式,分类施策,使道路形态与环境相得益彰。三是强化全面管理建设优质工程。建设优质民心工程,加强施工期间的技术指导,开展道路施工现场质量安全巡查,对主要建设材料、工程施工质量等进行抽查检测,发动村“两委”和“村务监督委员会”参与工程监督。
取得成效:一是改善交通条件。道路拓宽,方便了大黄沙村村民的日常出行,提高了出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,也有利于各种车辆顺利通行,促进了大黄沙村与外界的人员和物资交流。二是促进经济发展。有助于大黄沙村的农产品更高效地运输到市场,降低运输成本,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,从而增加农民收入。同时,也能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企业进入大黄沙村,推动农村产业发展。三是推动乡村振兴。改善了农村的整体面貌,增强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和归属感,促进了大黄沙村的稳定和和谐发展,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“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等目标的重要基础。
案例二
松溪县旧县乡公交候车亭建设项目
背景情况: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,农村公共交通作为连接城乡、服务民生的基础设施,其重要性日益凸显。但在实地调研过程中,农村公交服务仍面临诸多挑战,特别是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便捷出行需求方面存在明显不足。通过合理调整公交站点布局,确保站点设置更加贴近村民实际需求,减少不必要的步行距离。其次,增设站牌、休息区、顶棚等基础设施,提升候车环境,特别是在高温季节增设遮阳挡雨棚,确保乘客安全舒适候车。此外,强化科技服务支撑,通过在站点张贴公交车辆线路信息及二维码,实现信息透明化,方便乘客随时查询班线及车辆动态,提高出行效率与安全性。改造公交候车亭迫在眉睫,以保障居民的生活需求。
主要做法:一是增加公交车站点,提升服务覆盖。旧县乡携手县交通局、交警大队、道安办、应急局等相关部门对新建的公交站点论证,确定六个新建公交站点的选址和用地事宜,精准把握,确保情况明晰、数据准确,为积极争取旧县乡公交候车亭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。二是强化管理举措,消除交通隐患。降低运营成本是提升公共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。旧县乡切实加强对学生骑电瓶车的管理,尤其是针对16岁以下的学生。通过加强交通安全教育,严格执法监督,对未成年人违规骑行电瓶车的现象加强监督,避免由此带来的交通隐患。此外,旧县乡持续加强交通综合管理,确保道路交通安全有序。三是加强维护,提升候车环境。旧县乡将加强对公交车站设施进行清洗、维修、维护,修剪遮挡站牌的行道树,保持公交车站点整洁美观,为群众营造舒适的候车环境。
取得成效:一是出行便利化,安全有保障。建设下塅、李墩、六墩、岩下工业区、旧县高速口5个站点设施。改善了附近村民“路边等车、日晒雨淋”的情况。自候车亭建成后,村民日均候车时间缩短,减少因恶劣天气导致的出行延误。同时,规范的站点设置有效减少了交通事故隐患,保障了村民尤其是老人、儿童的出行安全。二是服务提质增效,群众满意度提升。候车亭配备座椅、时刻表、线路图等设施,方便村民了解路线,根据车辆时段乘车,切实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。三是美化乡村环境,提升文明形象。候车亭设计融入松溪县福宝元素,兼具实用性与美观性,成为乡村景观的一部分。部分候车亭还设置宣传栏,用于政策宣传、文化推广,潜移默化提升村民文明意识,助力美丽乡村建设。
项目建成后在有效促进农村地区交通便利、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